1949年2月,在香港隐居的卫立煌给朱德写了封信。信中没聊国事也没叙旧,只有满满的恳求和无奈,希望朱老总能帮忙照看一下住在合肥的老母亲。
尽管卫立煌曾是国民党高级将领,与朱德交情深厚,但正值解放战争期间。收到他的求救信后,朱德立刻交给毛主席,请其定夺。
面对曾是国民党将领、解放军对手的卫立煌,毛主席会如何应对?这得从卫立煌与我党之间的独特渊源说起。
卫立煌早年真是幸运至极,因一次军事行动得到孙中山赏识,便从普通士兵一路晋升,最终成为了中级军官。
1925年,孙中山先生离世之际,卫立煌已成长为能独挑大梁的战将,是国民党中年轻有为、势头正盛的代表人物。
孙中山逝世后,蒋介石开始崭露头角。他借助媒体力量,在各大报纸上广泛宣传自己护驾孙中山于“永丰”舰的事迹,自诩为先总理事业的继承者。
卫立煌早年只懂军事,不懂政治,被蒋介石的花言巧语欺骗,认为他是值得追随的领袖,于是投身其麾下,北伐时立下大功。后来蒋介石背叛革命,卫立煌也跟着他反共。
土地革命时期,卫立煌常在前线参与反围剿战斗,他亲自带队,成功占领了鄂豫皖根据地的核心要地金家寨。
蒋介石为表彰卫立煌的功绩,在该地新设一县,命名为“立煌县”。这一举动提振了反动军队的信心,却也让卫立煌站到了革命和人民的对立面。
受到赏识后,卫立煌决心更力挺委员长。他主政“立煌县”时,手下大肆搜捕苏区干部、赤卫队员及家属,打压农会积极分子,保护地主资产,使苏区陷入白色恐怖,宛如人间炼狱。
尽管卫立煌在反攻中非常努力,但他仍无法获得“委员长”的完全信任。在委员长看来,只有“黄埔系”和“同乡”才可靠,像卫立煌这样曾与他平级的将领,必须被挤出国民党核心。
卫立煌对那个偏爱亲信、总把私利放首位的领袖非常不满,而蒋介石也对这位易怒的“猛将”心有疑虑。两人表面上还能维持关系,但实际上,他们的情谊已接近破裂。
1937年7月7日,日本侵略者突然发动卢沟桥事变,中国全面抗战开始。随后,蒋介石迅速任命卫立煌为第二战区副司令,让他带领部队立即前往山西前线指挥作战。
蒋介石重用卫立煌,赋予其高官厚职和指挥大权,主要出于三个考量:
首先,卫立煌作战勇猛,若让他在对日战争中取得几场胜利,蒋介石便能借此增加政治资本,提升个人威望,顺便赢得民族英雄的美誉。
其次,卫立煌是个坚决反共的人,他在西北对共产党是个大威胁。等时机一到,他与胡宗南的部队就能合力,一举歼灭陕甘宁边区的共产党军队。
第三,派一名中央军将领协助阎锡山,逐步削弱他作为第二战区长官的军事权力,最终将山西置于国民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。
老蒋真是精明算计,把政客的无耻与投机展现得透彻无比。但他万万没想到,曾经坚决反共的卫立煌,有一天竟会改变想法。
1937年9月25日,八路军115师在林彪和聂荣臻的带领下,凭借山地地形,在平型关成功伏击日军,用400多人的伤亡换来了歼敌千余人的胜利,这就是著名的平型关大捷。
卫立煌听闻八路军获胜的消息后,对这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有了新的看法,心中不禁生出敬佩之情,对他们刮目相看。
忻口战役期间,八路军一二九师突袭阳明堡日军机场,成功摧毁二十五架军机,重创日军空中优势,为国民党正面战场部队提供了宝贵的支援。
在八路军协助下,卫立煌冷静指挥,凭借强大兵力猛攻日军,歼灭万余敌人。若非刘峙关键时刻撤退,忻口战役本可成就一场辉煌大胜。
一边是全力抗日的八路军,另一边是只顾保存自己、畏惧牺牲的国民党。多次比较后,卫立煌对八路军和共产党深感敬佩,他懂得了为何这支装备差的部队能如此勇猛。
因此,他下定决心要亲自去一趟延安,为了寻找内心深处一直追寻的那个确切答案。
卫立煌一到延安,就大感震惊。这里百姓笑容满面,幸福洋溢;士兵们精神抖擞,全无国民政府军队中的颓废模样。
卫立煌身为首位到访延安的国民党高层,受到了隆重接待,并有幸与辛亥革命元勋、声名显赫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会面。
朱德待人诚恳,性格豁达,从不倚老卖老,这让卫立煌深受感动,两人因此建立了牢固的友情。
后来,卫立煌再次见到毛主席,被其先进的政治见解和军事战略深深打动,内心充满了敬佩之情。
在延安的短暂停留中,卫立煌深受震撼,顿悟为何以往无论他如何反共围剿,红军非但没垮,反而愈发壮大。
我懂了八路军为何在抗日战场英勇无畏,因为他们与人民同在,心怀信念与理想,这样的战士在战场上自然无往不胜。
卫立煌决定借鉴八路军的优秀做法,在部队成立政治教导团,提倡官兵平等互助,严禁打骂行为。这一举措让部队氛围焕然一新,战斗力也随之显著增强。
国共合作时,卫立煌很讲原则。见我军物资匮乏,他身为第二战区副长官,下令给八路军送去180万发子弹和25万颗手榴弹,帮了大忙,却因此惹恼了蒋介石。
武汉会战结束后,中日战争转为战略相持。见前线局势缓和,蒋介石再次萌生“安内方可攘外”的念头,企图解决国内问题。
1940年2月,以“摩擦专家”闻名的朱怀冰率部企图围攻太行山区的八路军,结果被我军成功击退,计划落空。
那时,朱怀冰向卫立煌请求支援,但卫立煌非常鄙视他不顾民族大义的行为,没有理会。他还消极对待,拒绝了蒋介石发起的第三次反共高潮的内战指令。
抗战胜利后,蒋介石不顾民众意愿,毅然挑起内战。这时,卫立煌对蒋介石和国民党腐败政权已完全失去信心。
尽管他在国民党内部,却不愿兄弟阋墙。为阻止同胞自相残杀,他申请携夫人出国学习,想以此远离内战的风波。
蒋介石得知卫立煌主动请求降职三级,非常高兴,随即爽快地批准了他前往欧美考察的申请。
在蒋介石看来,他的八百万大军犹如天兵神将,消灭中共易如反掌。然而,随着战争推进,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对局势的判断过于乐观。
解放军面前,八百万国民党军如同一盘散沙。仅仅一年半,国民党就从全面进攻转为重点防御,局势急转直下。
解放军攻势猛烈,国民党军队的反击苍白无力。即便在某些战场短暂领先,也对整体战局毫无积极影响。
蒋介石看到各条战线不断溃败,非常生气。想到东北局势危急,他突然记起了被自己边缘化的猛将卫立煌。
1947年底,蒋介石致电在法国考察的卫立煌,命他即刻回国,出任东北“剿总”司令,全面负责东北的军事和政治事务。
尽管手握大权,卫立煌心里清楚,自己只是蒋介石战略错误的一个替罪羔羊,最终还是要为他人的过失承担责任。
现在的卫立煌,早已转变立场,不再是曾经那个积极反共的先锋人物了。
接到蒋介石命令后,他立刻通过留法的左派学生领袖汪德昭,给中共中央发电报,表示愿在能力范围内,与中共合作,尽快结束国内战争。
卫立煌到东北后,带着部队躲进了沈阳城,不管外面多危急,也不理蒋介石多次让他出兵救援的命令,他就是不肯出战,只专心加强城里的防守。
他总是告诫周围将领:“我们的补给全靠铁路,只能沿线行动。共军擅长围点打援,若轻率出击解围,定会中计。现在,我们只能死守沈阳,静观局势变化。”
虽然大家不认可卫立煌的做法,但不能不承认他说的是真话。在卫立煌积极准备战斗时,他身边的将领和同事们都没有察觉到任何不对劲。
辽沈战役开始后,蒋介石命卫立煌攻打锦州,但卫立煌坚持死守。加之蒋介石爱亲自指挥,常打乱部署,致使东北国民党军陷入一片混乱,最终全面溃败。
1948年10月末,卫立煌乘飞机抵达北平。不到一个月,11月26日,蒋介石就把辽沈战役战败的责任全推给卫立煌,并撤销了他的所有职务。
卫立煌非蒋介石亲信,多年征战却未积累多少政治资本。他深知蒋介石手段狠辣,可能对自己不利,但自己被软禁,难以挣脱蒋介石布下的重重束缚。
身为军人,卫立煌绝不甘坐以待毙。正当他苦思冥想逃脱反动派控制时,1949年初,蒋介石无奈辞职,回到了老家奉化。
他们推选桂系头目李宗仁出面,让他替国民政府与共产党谈判,想借和谈拖延,静观国际局势变化,并期盼能得到美国的援助。
李宗仁掌权后,为安定民心,下令撤回了监视卫立煌住宅的宪兵,这样一来,卫立煌终于恢复了自由。
但国民党政权已摇摇欲坠,许多高官正打包家当,计划逃往台湾。部分人还竭力说服卫立煌,希望他一同前往台湾避难。
卫立煌深知国民党已腐烂透顶,决定留在大陆。为避免蒋介石手下的追踪,他剃掉留了多年的胡子,精心伪装后,在1949年1月29日除夕夜悄悄逃到上海。
卫立煌的家人按约定随后到达上海,他们在上海逗留了几日。之后,卫立煌便携妻儿一同登上了前往香港的轮船。
到了香港,卫立煌非常想念合肥老家的亲人,特别是他85岁的老母亲。他深知蒋介石的狠毒,一旦被逼急了,什么事都做得出来。
他担心留在合肥的国民党特务伤害家人,可自己身在香港,一旦轻率回大陆,恐怕就再难以抽身离开了。
那时,安徽也兴起了解放的风潮,我生怕自己的身份会害得老母亲平白遭殃,那样我可就永远无法弥补了!
他翻来覆去难以入眠,最终决定写信给朱德,恳请这位抗战时的战友,念及旧情,关照下他的老母亲和家人,确保他们平安无事。
朱德匆忙将信件交给毛主席并讲明情况,毛主席忆起抗战时卫立煌对我军的大力援助,虽属国民党,但他也是我党真挚的朋友。
朋友既然提出了请求,共产党人怎会不伸出援手相助呢?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。
我们迅速通知安徽相关人员,为卫立煌的家人提供安全保护,确保他们不会遭到国民党特务的伤害。
得知家人在共产党人保护下安然无恙,卫立煌对毛主席和朱老总充满感激。他当时隐居香港,虽远离政坛,却始终牵挂国内形势。
4月20日,国共谈判完全失败,蒋介石的最后计划泡汤。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号召人民解放军“革命到底,解放全中国”,随后百万大军发起渡江战役,迅速突破了蒋介石倚重的长江防线。
4月23日,南京总统府屋顶插上了红旗,标志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解放。之后,人民解放军南下追击,到新中国成立前,除川、滇、藏及部分海岛外,大陆大部分地区都已解放。
在香港的卫立煌得知形势明朗后,非常高兴。他决定再助人民解放一臂之力,连忙给在贵州带兵的老部下陈铁发了三封信,催他果断行动,把握时机,向人民政府投降。
然而,卫立煌不知情的是,他的老部下陈铁已不再需要他的指导,因为陈铁已与我党地下工作者取得联系,正准备带领部队发动起义。
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后,香港成了蒋介石集团获取大陆情报的重要地点。大批特务涌入香港,他们肆无忌惮,十分猖狂,频繁进行暗杀和绑架等恶劣行径。
恐怖活动让卫立煌心惊胆战。这时,蒋介石频繁派人到他家,名义上邀他回台湾“共谋大业”,实则因怕他投共,想换个地方将他软禁起来。
为逃避国民党特务的盯梢,卫立煌携全家在香港频繁迁居。时间一长,大家对这种漂泊不定的日子深感疲惫,对家乡的思念愈发强烈。
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后,美国为了阻挠新中国统一台湾,与蒋介石政府私下签署了《共同防御条约》。
卫立煌得知蒋介石为保住蒋家王朝的最后一席之地,竟不顾尊严,甘愿做美国人的傀儡,他内心愤慨万分。
得知消息,周总理迅速安排人员前往香港,把卫立煌一家接回大陆。五年后,卫立煌终于重返他深深思念的祖国大地。
在北京,他重逢了重情重义的玉阶兄,还见到了胸襟宽广、不念旧恶的毛主席。
卫立煌对自己过去反共的行为深感后悔,他明白每个人都会犯错。重要的是,无论何时觉醒,只要真心悔过,就是为革命和人民立功。
将军晚年五年,对新中国建设贡献巨大。他从反共先锋转变为抗日英雄,再到成为新时代的人民功臣,卫立煌将军的一生,真是波澜壮阔,令人敬仰。
他是那个时代国民党将领中极具良知的典范,证明了只要愿意为人民和社会主义服务,无论过去如何或身份如何,祖国都会热烈欢迎他归来。
#深度好文计划#
